•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智库专家
  • 后勤服务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近镜头丨“你们就是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2022-06-08 10:14:14 供稿:来源 新华网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1867
点赞
0

1:15
/5:15

  夏日的骄阳还未露脸,八步沙林场的清晨已热闹了起来。

  郭万刚和同事们细心地检查植物生长情况,不久前他们刚刚结束了春季植树和“草方格压沙”作业。身后的沙地上,一株株榆树、一簇簇柠条生机盎然。

  时间回拨到2019年8月21日。那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

  黄河以西,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而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林场,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甘肃古浪县主要的风沙口。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狂沙肆虐,沙魔不断吞噬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为了守护家园,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等6名庄稼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林场三代职工扎根沙漠、治沙造林,守得沙漠变绿洲。

  如今,这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得如何?林场职工生活是否有保障?总书记深深牵挂。

  得知总书记要来的消息,郭万刚和同事们一早就在林场等着、盼着。上午10时40分左右,总书记大步走来,亲切地向大家伸出手。郭万刚迎上去紧紧握住,好久都舍不得松开。

  “你们几代人几十年的坚守很不容易。你们就是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向你们学习。”走进林场,看到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已是绿意点点,总书记无限感慨。

  这样的贴心话,让郭万刚这个坚强的西北汉子差点落泪。治沙种树几十年,他放弃了供销社的“金饭碗”,经历了在沙地上挖壕沟、用柴草搭窝铺、拿开水泡馍当饭吃的艰苦岁月,也曾在长期苦闷、寂寞而艰辛的日子里有过动摇。听到总书记这番话,他更加信念如磐——“一定要坚守,因为被需要,也因为被理解”。

  春秋两季是当地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的好时节。不远处,几位林场职工正在忙碌。总书记走过去,同他们聊起来,“这里治沙用的植物有哪几种?”“乡亲们生活怎么样?”……大家认真作了回答,还为总书记演示如何压草方格。

  “我来试试。”话音未落,习近平总书记俯身拉起了开沟犁,同他们一起干起来,不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一看总书记就是‘庄稼好把式’,是种过地的人。”

  “我干农活这点力气还是有的。”

  ……

  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从林场往回走,习近平总书记对林场职工殷殷嘱托:“现在日子好了,还要把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要保重身体才能把沙治好”“把日子过好,治沙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字字句句,暖流般沁入群众心间,激励着人们继续向荒漠深处、条件更加艰苦的地方迈进。

  “我们看到了,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摆放着他来林场时同我们在一起的照片。”郭万刚说,看到这一幕,林场每一个职工的心里都是暖乎乎的。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更多阅读,请点击【专题】近镜头·温暖的瞬间

总策划:傅华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陈凯星 霍小光 赖向东 樊华 常爱玲

统筹:李忠发 吴丹 黄玥

文字:胡璐 崔翰超

摄影:谢环驰

音频:吴炜玲 杨慕茜

视觉:毕晓洋 李京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红土地上的新崛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江西篇
下一篇: 近镜头丨这是个真干过活的“老把式”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