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智库专家
  • 后勤服务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近镜头丨“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2022-07-07 17:03:07 供稿:来源 新华网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1780
点赞
0

0:21
/5:35

  “老同志,你就是去国际上领奖的那位吧?”

  “你是什么时候到场里的?”

  “你们现在生活怎么样?住在哪里?”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在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交流时,总书记一下子就说出了第一代退休职工代表陈彦娴的情况。

  2017年,陈彦娴代表林场职工领回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总书记那么忙,还记着我这个普通的工人,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年过七旬的陈彦娴回忆,总书记说他之前没有来过承德,也没有来过塞罕坝,但总书记对塞罕坝非常了解。

  早在此次考察的4年之前,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林场的建设者们“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承德我是头一回来,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承德之行,第一站就来到这片绿意盎然的林海。

  塞罕坝位于河北北部,半个多世纪前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如今这里已建成百万亩林场,成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如同一只展翅雄鹰,塞罕坝扼守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守卫着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沧桑巨变背后,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

  新华社记者拍摄这张照片的地方——尚海纪念林,正是百万亩绿色林海的起源地,旁边有一块写着“绿之源”的石碑。

  “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

  60年前的塞罕坝,除了寒冷,就是风沙,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王尚海带领着一支369人、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队伍在茫茫荒原上开始造林。

  一开始,林场的造林成活率不足8%,大家的热情劲儿被狠狠泼了冷水。王尚海的倔劲儿却上来了,他骑着马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决定带领百余人开展“造林大会战”。

  纪念林里的展板上,一张老照片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照片上,王尚海正蹲在地上同职工一起研究造林技术。

  “这就是当年‘造林大会战’的情景吧?”凝视照片,总书记询问。

  “对。”林场场长陈智卿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向总书记介绍:当时造林要一个人插苗,两个人在上面把土踏实,防止苗木失水;老一代塞罕坝人是骑马护林,当时要住马架子,喝水靠化积雪。

  “当时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把林子造起来了!”总书记感慨地说,并问起王尚海同志的有关情况。

  “他始终放不下这片林子,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这里,与这里的一草一木永远相伴。”陈智卿介绍。

  沿着木栈道,总书记步入林中。在一棵落叶松前,总书记仰头看了看高大的树干,还特地用手丈量了一番:“长得很好,树干很直。”

  “森林怎么抚育的”“林子里生物多样性怎样”“有没有上层生物链的动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问,详细了解林场生态环境的情况。

  “我告诉总书记,这里经常出现黑琴鸡、狍子,这些年还发现了狼。总书记听了很高兴,笑着说这个很好。”陈智卿回忆说。

  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意气风发的青年,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面对三代林场职工,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总书记说,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经历了建场初期的困难,陈彦娴老人对总书记这句话感触良多,“我们要将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把自己全部的力量付出给脚下的这片土地。”

  如今,塞罕坝精神已经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将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更多阅读,请点击【专题】近镜头·温暖的瞬间

  总策划:傅华 吕岩松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陈凯星 霍小光 赖向东 樊华 常爱玲

  统筹:李忠发 吴丹 黄玥

  文字:高敬 高博 曹国厂

  摄影:李学仁

  音频:吴炜玲 董琳娜

  视觉:毕晓洋 李京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近镜头丨三次“天地通话”激励人心
下一篇: 习近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