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商洛地理位置重要,历代设州置县,据《隋书·地理志》载,古时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因其辖区丹凤县有商山、洛南县有洛水,也称“商山洛水”。
商洛夏属梁、豫之交,《史记·殷本纪》载,契(xiè)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国名也。唐《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今丹凤县),古之商国,先后分属楚、晋(魏),最终统一于秦。
秦孝公时,卫鞅破魏有功,分封于商十五邑,故称卫鞅为“商君”“商鞅”。商鞅出生于卫国(以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为中心)。公元前351年,商鞅在武关(今丹凤县东)修筑长城,商洛成为军事、经济、文化重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商县,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区,属内史南境,归咸阳(今西安市北)直辖。商洛大部分地区历代多属西安府。
锺灵毓秀,人杰地灵。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隐居于商山。四位博士合称“商山四皓”,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商洛北通秦晋,南接吴楚,是秦楚文化交流中心,先前也是华夏部族与三苗(氐苗、巴苗、越苗)之东支越苗部族融合的前沿。太伯奔吴“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也称吴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传位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让位于三弟季历,乃与仲雍由商洛出走荆蛮,开辟新天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太伯让贤”被传为千古佳话。
商地(以今丹凤县武关镇为中心)和毗邻的於地(以今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为中心),统称为“商於”。商於古道,也称商洛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盛唐时期,在商於古道的基础上修建丹江通道(二驿路),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1988年6月,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2002年设地级商洛市,原商州市改为商州区。人们习惯于称商洛市为“商山洛水”。
商洛市居于陕豫鄂地理要冲,毗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南带江汉平原,西仰秦岭主峰,北接秦川大地,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就是把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目的是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12月27日,北京、天津市民欣喜的喝上长江水。
人常说,饮水思源,其实,许多人只知道南水北调是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却不知道丹江的源头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凤凰山南麓。丹江,是商洛的母亲河,全长400多公里,流经商洛的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从商南县白浪镇月亮湾出省境,经河南省淅川县入丹江口水库。
为保障“一江清水供北京”,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水源涵养条件,安澜汉江,建设生态汉江,从源头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今日陕南“堤固洪畅、水清岸绿”,商洛成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著名生态旅游区。
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具有有窄、长、秀、奇、险、幽的特点,被誉为“峡谷奇观,生态王国”,为国家4A级景区。金丝峡丹江漂流,被陕西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园内原始森林茂密,草场千亩,珍稀动植物品种繁多。还有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丹江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丹江国家湿地公园,柞水溶洞旅游区。
在沿江水景观建设中,打造汉江干流475公里和支流河口9公里的水景观长廊、200公里城市河段滨江生态公园、2.4万亩生态湿地,重现汉江碧波荡漾的美丽风光,建设宜居城镇并带动沿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使水保生态治理的成果惠及民生。
“十二五”期间,商洛市将加快国道省道改造,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形成“四横四纵两连接”次骨架二级路网,加快工业园区、旅游景区、资源富集区等产业公路建设。
商洛今非昔比,换了人间。再寻商洛,登高望远,怀古感今,即兴作藏名诗,赞商山洛水:
商鞅变法兴嬴秦
山岳四皓助雄汉
洛畔太伯济勾吴
水清心丹涵京天
(作者系办公室副主任齐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