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后勤服务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理论微宣讲|“赓续中华文脉”主题和《宣讲稿》2篇

2024-06-11 17:50:00 供稿:来源 2024年第6期《党建》杂志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4734
点赞
0

宣讲主题: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宣讲提纲
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意义

  (一)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要求

  (一)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两个结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坚持胸怀天下。要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法治建设、文艺创作、生产生活等各方面。

  (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发挥网络平台和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载体的积极作用,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新的文化空间,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新韵。

宣讲稿:“沉寂老街”的华丽转身

陈勇

  文昌里,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古称临川)中心城区东北部,是“东方戏圣”汤显祖的故乡。这里曾经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是才子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的聚集地,被誉为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人文荟萃的古街区,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描绘着抚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赣派建筑风貌,文昌里却也因年久失修、设施落后,一度成为抚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在一个时期呈现出一种沧桑而沉寂的气息,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老屋斑驳陆离,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与现代城市的生活和需求渐行渐远。失去了往昔的繁华,文昌里在等待着被重新唤醒。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期间,提议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提议让抚州深刻认识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抚州秉持“尊重历史、保护文脉、质量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进行科学修复,并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设了玉隆万寿宫、戏曲博物馆等文博展馆,着力把文昌里打造成为东方戏曲文化承载地。通过对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和文化设施的统筹布局,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文化惠民活动的服务功能相结合,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经过系统修复和保护,文昌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行走在古街,千姿百态的彩灯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交相辉映,传统文化展示与新型业态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然而,光靠政府投入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唯有创新发展才有新路。我们把文旅作为拉动经济的增长点,特色民宿、文创商店、地方美食等接连落地,形成了集观光、休闲、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带旺了城市“烟火气”,让文昌里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新的“诗和远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商家张女士在她的手工艺品店里总是笑着告诉游客:“我从小在这长大,做梦也没想到老街变得如此繁华,文昌里真的活过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和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文昌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协调并进,实现了从“沉寂老街”到“文化名片”的华丽转身。
  如今,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昌里,保留千年古街的历史韵味,注入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已经成为市民游客寄托乡愁情怀、共享文化盛宴的精神家园。2021年10月,文昌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2023年11月,文昌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未来,文昌里也必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继续书写新华章。(作者系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宣讲稿:非遗焕新颜 绽放新时代

王兵

  三晋腹地,物华天宝。这里不仅有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文物古迹,也有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题展示场馆。
  工匠精神代代传,晋中非遗勇争先。近年来,晋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取得崭新成效。接下来,我宣介3项特色非遗技艺。
  1.首先是仿清中期宫廷识纹描金系列家具作品。它是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作之一,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雷天勇,用时4年精心制作而成。该作品经过了木工制胎、裱布刮灰、大漆髹漆、画工彩绘、手掌推光等66道工序制作完成,图案使用纯天然大漆和珍贵的矿物质颜料朱砂,调成色漆,画出花纹,再用赤金上金。这套精美的推光漆器用4个字来形容,就是“繁工珍材”。作为非遗平遥推光漆器的重要展示地,平遥唐都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始终坚守“弘扬传统文化、托起瑰宝未来”的崇高使命,以“山西精品”促发展,保护传承为核心,创新发展为动力,打造了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的唐都品牌,使之成为熠熠生辉的中华老字号。立足国漆国艺,打造国礼国宝,推动平遥推光漆器产业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我要夸夸介休的珍贵非遗琉璃。介休被称为“中国琉璃之乡”。明清时期是琉璃烧造的鼎盛时期,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红墙黄瓦的古建筑,更是成了刻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符号”。2023年,介休工匠等比复刻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龙”明代龙纹琉璃,用非遗技艺让文物“归国”。从选料到塑形、再到两次烧制,20多道工序严格把关方能成品,力求品质、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刻在一代代介休琉璃非遗传承人心中,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介休非遗人秉承“业以人兴、艺靠人传、把根留住、枝繁叶茂”的传承理念,与山西各大高校对接,开展非遗游学,与介休市职业中学、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洪山书院等学校合作,讲解历史,传授技艺,为非遗传承培养更多青年力量,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代青少年学生心中,代代相传。
  3.我要介绍一下“榆社古建工匠”。榆社古建技艺历史悠久,素有“古建之乡”的美称。匠人们口耳相传、心手相递,让这项手艺得以薪火延续。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中的元大都大明殿,就是由我们榆社古建工匠主导设计承建的。将山西彩绘技艺融入历史文化,图案主要由夔纹、菊花图案构成,设色以青绿为主,空子多做堆金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底做金地博纹,总体格局金碧辉煌、富丽高贵。2022年,榆社县组建成立了山西省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继参与或承揽太谷古城修缮等10余个项目,把汉纹锦彩画等古建技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2023年10月18日,“榆社古建工匠”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个“2023年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在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进行推介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相信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作者系中共晋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习近平: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下一篇: 赵一德在调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时强调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