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复办4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学院复办40年以来的经验成绩,展示“社院人”砥砺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学院近期组织开展了“我与社院”主题征文活动。陕西社院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载部分作品,与读者一同回顾社院历史、传承社院精神。
亦师亦友情谊长
——我与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张涛的交情
初识张涛,是在2016年春天陕西省第四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当时我任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除行政工作外,还给重点班次授课,主讲党外干部五种能力提升问题。记着一次课间休息时,张涛主动上台与我打招呼,进行了简短交流。
张涛不胖不瘦,中等个头。当时穿一件淡蓝色衬衫,浅黄色裤子,显得格外精神。说话音色很干净,没有一般男人被烟酒撕裂的沙哑,语气也文质彬彬、慢条斯理,用词酌句一派文人风范。参加党外中青班培训时,他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政协委员。
此后不久,有一天下午,张涛拿着他准备出版的书稿到办公室请我提出意见。这个书稿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他多年来调研报告汇总;第二部分是他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果集;第三部分是他原创的散文诗歌拾萃。我认真拜读了这个书稿,加深了对张涛的印象,觉得他颇具家国情怀。当然,我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供他参考。接到修改意见,他如获至宝,非常感激!
从此,我们彼此慢慢熟悉起来,师生情逐渐加深,达到无话不谈的地步。
我和张涛经历相似、志趣相投,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内心却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情怀。培训期间,他发挥专长,与班委会成员一起创办了一份内刊,既交流学习心得,又为参政议政提供素材。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外干部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陕西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新模式在全国可以说“独树一帜”。按照“陕西模式”,半年的理论培训结束后,张涛被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安排到宝鸡市渭滨区担任副区长。他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对渭滨区情进行深入调研,角色很快转换,忙得不可开交,最重的任务是承担了渭滨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区产业发展研究的艰巨课题。半年挂职锻炼结束后,鉴于张涛表现优秀,渭滨区委、区政府通过宝鸡市委组织部与省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让他延长挂职。这种情况在多年来的党外中青年干部中十分少见。尽管他夫妻两地分居,有许多难处,但他服从组织安排,没有任何怨言。为了完成课题任务,他白天调研开会,晚上就住在办公室里写课题报告。我从西安专程赶到宝鸡看望他。他对宝鸡渭滨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如数家珍,带我考察了宝鸡市渭滨区市政建设,还特别陪同我参观了位于石鼓山上的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并亲自讲解。当我看到镇馆之宝何尊时,我知道“中国”二字最早的铭文就出现在此处。张涛指着何尊笑着对我说,“‘中国’二字出现在何氏家族的尊里,你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吧!”
张涛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既是学员,又是老师。在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培训期间和结业之后,常常受邀在陕西社院或其他单位讲课。讲课内容与他平时研究方向大致相同,涉及区域发展规划、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他以其温和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学员们的喜爱和尊敬。很多人说,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知识的碰撞与思想的火花。与此同时,他还经常举荐我到省内外各大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参加各类论坛。并且,他毫不吝啬将自己的课件及有关调研第一手资料传过来,供我授课时参考。他经常讲,人互相成就,才会走得更稳更远。互相补台,好事连台,相互拆台,一连垮台。近年来,我写的《麟游,给人初恋的感觉》《金周至,有经不住的诱惑》《自唱豪歌在玉华》等多篇散文、游记,请他润色。他认真修改并常点评“爱恨分明,哭笑自然,风骨潇洒,文如其人”之后,又推荐到公众号《爱游大关中》网络平台登载,感动了不少读者,我亦以文会友。
我职场一度受挫,可谓意难平。张涛知晓后,找我推心置腹开导。他说,“人生百年不能事事如意,但可以时时在心灵中锄草、种花,与自己修合,与世界修合”。说者言辞真切,情意满满,听者深感如是。此后几年,他还多次给我和身边的朋友送扇,挥毫泼墨,将李白、苏东坡潇洒的素像画在扇上,并将两位豪放派诗人的著名诗词《将进酒》和《定风波》以其独有的书法形式展现在扇面。盈尺之间,既让人欣赏了书画的艺术魅力,又传递了圣贤“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张涛格外关注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尤其关注统一战线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殊作用。他坚持深入基层,积极参加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基层行活动,参加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创作了一部讲述统一战线系统干部在基层农村参与脱贫攻坚的故事——《扶贫干部》电影剧本。期间,为了不断完善电影剧本,张涛还多次请我和统战系统有关干部对电影剧本进行座谈修改。张涛是带着一种理想筹拍这部电影的,为了筹备拍好这部电影,又不受市场投资方干扰,他既担任编剧,又自己筹措资金担任制片人,其中的艰辛他知我知。令人欣喜的是,他历尽辛苦找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并且召开了电影剧本研讨会,电影的筹拍工作进展顺利。这些繁杂难缠的事,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完成的,而且没有任何酬劳,充分体现着他的家国情怀。在省级层面兼任很多职务,他都能够把这些兼职工作干成本职工作,白天开会、调研,晚上写调研报告、咨询建议熬到后半夜,成为家常便饭,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作为挚友,当看到他积劳成疾时,令人心酸,经常劝张涛劳逸结合,学会享受人生,该轻松就轻松,来日方长,莫成拼命三郎。他却常说,曾国藩曾劝诫人们,“少年不得顺境,中年不得闲境,晚年不得逆境”,中年正是年富力壮奋发图强的时候,此时不奋斗还待何时?
张载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创始人之一。张涛受其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他的座右铭。记得我们曾一起走进宝鸡眉县张载祠参观,他在“横渠四句”碑前,凝视许久,感觉与历史交流,与古人对话。他认为,我们生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正是党和国家推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时代,作为读书人既可以著书立言,又可以资政建言、服务社会,可谓大有作为,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可比拟的。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张涛告诫自己,也勉励我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正因如此,张涛在调查研究和参政议政方面下的功夫之深,积累的成果之丰厚,在全省乃至全国党外干部中十分可贵。尤其是他后来担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和省民盟副主委、省政协常委以后,参政成果更加丰硕。近年来,他先后被省民盟、省政协、盟中央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表彰奖励。前不久还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我在各地举办专题讲座时经常把他作为优秀党外人士典型案例宣讲。比如,他对西安、西咸新区和咸阳相互协调发展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独到深刻、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一些反映国家区域战略规划衔接问题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报告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刊发。他承担的民盟中央有关城市群治理的重点调研课题被转换为政策性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对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西安-咸阳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多年来,他坚持举办“大关中发展论坛”,得到省委、省政府支持,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省市政府积极参与,论坛的许多成果被中央、省级有关部门采用,为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等战略规划在国家层面的编制、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人对张涛的印象是高大上的工作狂,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不然,跟他交往久了,才知道他对妻子恩爱有加,对老人百般孝顺,对朋友古道热肠。他交友的原则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值得交往。他的行事风格即: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可以说是位妥妥的暖男。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关心同事朋友的心事烦事。凭借自己交往广泛的优势,还经常给年轻人牵线搭桥当红娘。我儿子正是因张涛的热心牵线才喜结良缘。张涛在订婚结婚典礼上寄语一对新人努力工作,孝敬父母,互敬互爱,执子之手,白头偕老。殷殷祝福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茫茫人海,知己难求,桃李芬芳,亦师亦友不多,感恩遇见,且行且珍惜!
(作者:何林锁,陕西社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