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局面、新气象,更好地发挥文化夯实思想根基、凝聚人心、汇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体中华儿女力量具有深远影响。
政治意义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集中体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据首要地位。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首要的是政治领导。实现好政治领导,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把党的领导贯穿文化建设工作全过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带有标识性、统领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要形成文化创新激励机制、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机制以及文化安全与传承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文化管理与保障体系;要形成党的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文化教育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文化建设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导性、创新性和人民性等重要特性。从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到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确立了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再到江泽民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重要命题,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中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时代性、实践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准地把握了文化发展的时代航向与时代脉搏,旨在积极回应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引领新方向。必须正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等基本原则,以引领文化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理论意义
对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既历久弥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使命自觉、蓬勃的奋进精神以及丰富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诉求而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理论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洞察历史脉络与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重大理论创新。巩固了我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效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重大论断。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
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它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素,它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响应了对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它体现了“多彩、平等、包容”的现代文明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明确宣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同时,也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实践意义
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文化建设需依据实践的发展动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地回应了“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七个着力”从多个维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当前,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大环境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线,扎实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是对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坚定坚持和不懈坚守。
处理当前文化建设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领域面临文化多样性、文化差异及文化冲突等多重挑战。通过坚持“两个结合”,我们能更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与融合发展。“两个结合”不仅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还能涵养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与发展,进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唯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才能确保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持续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
时代意义
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精神旗帜。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广泛地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文化建设工作守正创新、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展现出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与精神推动力。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近几年来,巴以冲突、俄乌冲突带来的战争阴霾不断扩散,国际局势呈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国内,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临意识形态复杂、价值观多元等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趋势,又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脉络之中,构建了一套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建设战略体系,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变局,凝聚起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当代指引。今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文化主体性,弘扬中华文明瑰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被激活,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到了持续不断的赓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文化立得住、行得远,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不断增强,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作者:王目星,《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