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战地服务团先遣队部分队员
口述作者方大卫, 原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父亲方杰,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离休干部。
我的父亲1919年出生,1933年上中学时受到表哥张正德影响,参加由宋庆龄等人发起的组织“反帝大同盟”。1934年参加中国共青团,并以安徽省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省会的高中。
01
01一艘军舰的故事
父亲在安庆上高中时,他的老师经常讲授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有一次,老师指着长江上航行的外国军舰愤慨地说,“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外国人的军舰可以在我们国家任意航行!”老师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父亲产生巨大影响,后来身为共青团员的他经常组织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籍,讨论救国救民之路。
02
02奔赴延安
1936年,父亲家乡寿县当地的进步学生组织遭到破坏,国民党警局四处抓捕进步学生,父亲和表哥赫然在列,于是他们逃离安徽,一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才回到家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恰逢全国高校招生延迟,党组织为迎接全面抗战,号召广大青年奔赴革命,父亲向姑妈借了路费,带领24个学生前往陕北,先抵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再辗转到安吴青训班,跟章泽(曾任陕西省委书记)等人在一个培训班学习。
03
03台儿庄请缨
安吴青训班结束后,按照组织安排,父亲等人被派往国民党部队中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父亲等人到了黄樵松(抗日英雄,冯玉祥旧部)任师长的国民党27师,参加了战地服务团,具体任务是向部队官兵和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歌咏、戏剧、民运等方面的工作。
战地服务团随27师参加了台儿庄大战。1938年3月底,日军攻进台儿庄,27师伤亡惨重,形势十分严峻。战地服务团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鼓舞士气,并纷纷请缨参加敢死队,与日军正面作战。黄樵松被年青的共产党员们主动请赴战场的行为所感动,说从未见过这么年青英勇、不怕牺牲的战士。据父亲推测,此时就已经有人开始作黄樵松的统战工作了,父亲他们这批年青共产党员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也影响着黄樵松对中共的看法。
图为台儿庄战役中的敢死队员们(图片侵删)
0
04遭遇叛徒
台儿庄战役之后,国民党部队从安徽往湖北撤退,这时战地服务团中一个负责组织关系的人经不起诱惑,投靠了国民党,把父亲他们的组织关系都带走了。随后我父亲他们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他们帮助下返回陕北,又从陕北被派往山西前线工作。抗战初期国共之间的合作还比较好,国民党政府还给八路军发放一定的军饷、按职级发放军服,有的人穿上国军的军官服装,也学着旧军队军官趾高气昂的模样,引起党的注意并且严厉批评,及时纠正了这种作风。所以像那个负责组织关系的人一样经不住诱惑投靠国民党的人和事也有,但极少。这时候就要坚持党性和坚持革命的信念不动摇。
05一个破水壶
小的时候,我有一个军用水壶,上面有一个地方破了用胶布粘住,有的时候胶布老化了水壶漏水,因此受到同学嘲笑,自己也很想不通。父亲知道了,指着破了的地方说,这个,还是在山西前线八路军时,部队发放缴获日军物资时得的,在后面作战的时候被子弹打穿,还多亏这个水壶救了一命。就这样,我才知道父亲当时的经历。
抗战胜利后,父亲在西北局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父亲负责边区新华书店掉队同志的收容工作。为了每一个同志不被胡宗南部队抓住,他用自己的马驮着老弱同志,本人则牵着马来回帮助转移。
解放后,父亲致力于推动陕西文艺事业发展,为陕西戏剧的复兴作了大量工作,尤其为陕西秦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纵观父亲一生,爱国爱党,淡薄名利,如果不是我偶然看到河南尉氏县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黄樵松的文章,好奇问了他,也不会对他的革命生涯有此了解。父亲教导我们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只能靠自己奋斗,不能打他的名号干任何事情,所以我们家从不借父亲之名谋取任何私利。我的母亲,一名新四军战士,一直心系山区的教育事业,多年来为陕南穷困地区的学生捐款捐物,80多岁时还收到紫阳县教育局的感谢信,我们都受到父亲的身教感化, 一生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