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维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学习体会
作者:第六期中青班全体学员
2018年5月25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郭欣根教授为第六期中青班以“习近平外交思维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题做主题报告。
郭老师首先从中青班的培训活动的认识入手展开讨论,强调以“歇歇气、听听词、认认人”为主干的培训对所有学员同志的重要性,要端正态度、积极思考、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为未来实践做好规划。
2018年5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首先,国际形势现实是外交定位的依据。思维决定行为,思路决定道路,把握大势,紧跟时代潮流,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从国际方面来说,求和平、谋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21世纪初中国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变成一个迅速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物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旁观者正在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中国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尔借重的对象,正在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势必调整自身角色,协调与其他大国的双边关系,消弭彼此的认知误区,协商更多的全球议题,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以鲜明表态和实际行动,化解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疑惑。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
国际社会不是铁板一块,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战略性、伙伴性、自主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历史悠久的中俄关系得到巩固。我国与美国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近期,美国在贸易领域频频挑起争端,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也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互利共赢是中美经济合作的本质,中美加强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中欧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都很重视,近年来也取得重大的发展。
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外交工作的基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拉、中非在新形势下开创了新局面,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互相促进。中国从未忘记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底色,千尺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促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已推动建立起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等一系列合作构架。
用创新思维拓宽外交工作的新领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外交战略方面有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体现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观与战略理念,拓宽了外交新领域。习近平外交战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宏观辩证观形势,国际形势是依据,大国外交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周边国家关系是前提,合作共赢是目的,“一带一路”是战略,积极创新是特色。习近平国际战略思维的新内容,在国际形势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在大国关系上强调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在周边关系上强调“亲诚惠容”,加强与周边各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一个友善的、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周边环境。周边环境出问题,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我们就不能够一心一意搞建设。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亲诚惠容”为基调,强调合作共赢。在处理与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的领土、领海争端时,划分防空识别区,海空常态化巡视钓鱼岛,对菲律宾坐滩废舰实施隔离限制,981钻井平台南海钻探油气资源,进行南海岛礁工程建设等,以前所未有的强硬举措,维护疆域主权。
从亚洲大格局看,应对“亚太再平衡”。强化、改善与俄罗斯、印度两大邻居的合作关系,发展、平衡与中亚、韩国、东盟国家间关系;推进、巩固与欧盟及欧洲重要国家间的经贸关系;继续扩展、深化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和实体合作;不失时机地全面进入拉美这个美国传统的“后院”,这些应对措施让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窘境。以经济为中心,倡导多边主义,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推动形成亚太地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加强多边贸易体系,坚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使之既有利于参与方,又能体现对对边贸易体系和规则的支持,避免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碎片化。“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步入大国时代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形成一个多极世界的秩序,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
中国外交,是对过去60多年新中国外交之路的成功延拓,是有重大意义的新发展、新跨越,是对以往外交战略思想与外交实践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外交以此为起点,走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出手大方尽责任,主场外交显自信,闪电外交见成效,大国外交有思路,促进和平,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的特点是积极主动、丰富多彩和全方位性。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