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智库专家
  • 后勤服务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近镜头丨一纸“侨批”赤子情

2022-07-21 11:42:00 供稿:来源 新华网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1045
点赞
0

0:18
/3:50

  家书抵万金。

  在中国侨乡,一种名为“侨批”的特殊家书,记录着一段桑梓情深的岁月。

  2020年10月13日,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侨批文物馆,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侨批文物馆时任馆长林庆熙,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1500多万人。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连带家书和汇款凭证的“侨批”寄回国内,也留下了大量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华侨家书。

  为保存、展示这些珍贵的书信,2004年,全国第一家侨批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开馆。这里集中收藏的数万封“侨批”,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艰辛创业、情系故里、笃信守诚的见证。

  展馆内,一件件“侨批”展品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他一边认真察看,一边听林庆熙介绍写批、寄批、送批、回批的具体流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林庆熙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展示契约华工的历史照片前驻足良久。“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隔着几米远的距离,一下子就认出了当年契约华工使用的代币,告诉大家那是用陶瓷制作的。”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

  “虽然‘侨批’已成历史,但其中蕴含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到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林庆熙说。

  在侨批文物馆考察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街道上,热情的侨乡市民争相向总书记问好,纷纷拿出手机拍下难忘的瞬间。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站在街道中央,面对涌动的人群,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真挚的话语打动着现场群众的心,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更多阅读,请点击【专题】近镜头·温暖的瞬间

  总策划:傅华 吕岩松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李俊 霍小光 赖向东 樊华 齐慧杰

  统筹:李忠发 吴丹 黄玥

  文字:王思北 洪泽华

  摄影:王晔

  音频:吴炜玲 何莉

  视觉:毕晓洋 李京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国际社会眼中的新时代中国非凡十年
下一篇: 近镜头丨“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