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智库专家
  • 后勤服务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近镜头丨“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2022-07-22 11:45:00 供稿:来源 新华网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954
点赞
0

1:04
/4:27

2021年2月3日,农历立春。

穿过乌蒙山腹地的山雨云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村民赵玉学夫妇俩激动地将总书记迎进家门。

春节将至,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制作当地传统美食黄粑。

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总书记把亲手包成的黄粑放入女主人杨鹏英面前的蒸屉里,微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我们这些年的日子确实也如总书记说的那样,越过越好了。”杨鹏英高兴地说。

赵玉学以前的家,透风漏雨,缺水缺电。一家人后来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下,住进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夫妻二人在福建打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3个孩子读初中、小学,上学、住宿、吃饭免费。

“那天,就在我家的客厅里,我指着墙上的照片,为总书记讲述我们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回想起与总书记交谈的过程,赵玉学依旧很感动,“总书记在我家楼上楼下看了个遍,问水、问电,问家里有多少地、都种些什么、在哪里打工、收入多少、孩子上学要不要交学费、将来有什么打算……总书记这么细致地关心我们的生活。”

看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欣慰之余,也为化屋村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就业很重要,是生活水平再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措施。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一年多来,村里新修8.4公里旅游公路;新建两条总长48.5公里的10千伏线路保障乡村发展建设和生活用电;搭建“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统筹村级事务工作。

化屋村也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村里开办了32家农家乐、19家农家旅馆、2家苗绣作坊,还组建了导游服务队和苗族歌舞队。202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村里近五成的劳动力拥有了在本村就近就业的机会,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眼看着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快,就业的岗位和赚钱的产业也越来越多,我们夫妇俩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比起在外打工好很多。”赵玉学说,自己开办的农家乐以地道的苗家菜、香甜的黄粑备受游客喜欢,去年毛收入达15万元。今年年初用近两年的积蓄,在黔西市城郊租房开办小型黄粑加工厂,带着厂里的工人忙得热火朝天。

“日子越过越甜,乡亲们都盼着总书记能再来看看。”许蕾说。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更多阅读,请点击【专题】近镜头·温暖的瞬间

总策划:傅华 吕岩松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李俊 霍小光 赖向东 樊华 齐慧杰

统筹:李忠发 吴丹 黄玥

文字:董博婷 李凡 骆飞

摄影:李学仁

音频:吴炜玲 赵世芸

视觉:毕晓洋 李京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近镜头丨一纸“侨批”赤子情
下一篇: 近镜头|“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