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教学设施
学院风光
地理位置
新闻中心
社院新闻
统战时讯
要闻关注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员活动
教学培训
教务管理
教学动态
师资力量
学习体会
科研工作
科研动态
经典论述
科研管理
政策法规
统战文选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智库专家
后勤服务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022-04-01 17:09:20
供稿:蓬瑶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1800
点赞
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鲜明指出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1.植根中华文化传统,赓续中华文化文脉,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又从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理论滋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凝练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包括“民惟邦本”的民本理念、“其命维新”的变革思想、“选贤任能”的为政传统、“奉法者强”的治理之策、“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协和万邦”的交往智慧、“天下大同”的宏伟志向,等等,都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化中的精华,也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极其宝贵的传统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焕发出理论创新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在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有效提高了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机能,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又赋予其时代化的思想内容,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赓续中华文化文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其中,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华传统思想精髓相结合的时代化成果,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为世界提供了广受欢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认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这一思想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思想坚定站在文化自信的立场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文化保障。
2.蕴涵中国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精神价值,彰显中国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融通,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特质,又蕴涵独特的中国精神气质,表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就在于中国精神的有力支撑。中国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扶正扬善、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审美观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近代以来,尽管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中华民族精神屹立不倒,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历史和人民的比较选择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神圣使命,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淬炼和升华伟大民族精神,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国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有机统一,构筑起新时代全体中国人的价值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凝结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追求,凝结着深沉的爱国主义和坚毅的开拓创新精神,这是新时代中国精神最为集中而深刻的表现,也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中国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具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历史厚度、文化高度的精神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3.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之问,指明时代发展方向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和壮观的实践创新。伟大实践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也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鲜明时代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以宽广的视野回答了时代之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也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同时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致力于与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具有鲜明的真理性、时代性、实践性,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
(作者:孙建昌,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
返回顶部
】 【
内容纠错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文化交流工作要点
下一篇:
黄河: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
签收情况
×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