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六月 廿三
乙巳年 癸未月 丁亥 蛇年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教学设施
学院风光
地理位置
新闻中心
社院新闻
统战时讯
要闻关注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员活动
教学培训
教务管理
教学动态
师资力量
学习体会
科研工作
科研动态
经典论述
科研管理
政策法规
统战文选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智库专家
后勤服务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黄河: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
2022-04-04 17:12:39
供稿:蓬瑶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1860
点赞
0
几千年前,中华大地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的文明雏形,考古学家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其中,能延续并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主体的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绝不是偶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中下游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疏松,大多为稀树草原地貌,是早期农业开发极其有利的条件。在尚未拥有金属农具的条件下,先民用简单的石器、木器就能完成荒地开垦、土地平整、松土、播种、覆土、除草、排水、收获等。
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地处北温带,总体上适合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存。五千年前,这一带的气候正经历一个温暖期,三千年前后有过一个短暂的寒冷期,然后又重新进入温暖期,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转入持续的寒冷。因此在五千多年前,这一带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农作物能获得更多热量和水分,物种丰富,成为当时东亚大陆最适宜的成片农业区。
这片当时北半球面积最大的宜农土地,足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农业生产和持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这片土地中间没有太大的地理障碍,函谷关、太行山以东更是连成一片的大平原。黄河及其支流、独立入海的河流、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形成天然的水上交通网。交通便利,人流、物流和行政管理的成本较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一些杰出人物萌发统一的理念,逐步形成大一统观念,并由政治家付诸现实。“中国”的概念由此产生。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呈现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黄河文明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基础,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政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包括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形成的流域)。宋代以前,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大多数区域经济中心都处于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的黄河流域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齐鲁地区是儒家文化的中心,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市)人,他曾周游列国,晚年回到曲阜,致力于儒家典籍的整理和教学,他的众多学生主要来自鲁、卫、齐、宋等国,主要传承人孟子、曾子等也都在这一带。战国时百家争鸣,几种主要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地区也集中在黄河流域。墨子(墨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杨朱、宋钘、尹文、田骈,庄子,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慎到,战国中期产生的黄老学派,法家商鞅,荀子(荀况),法家韩非等,以及其他各家的代表人物,都不出黄河流域的范围。
秦汉时代,黄河中游已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政治中心,其影响远及亚洲腹地。黄河下游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是最主要的农业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黄河流域的优势地位由于政治中心的存在而有所加强。两汉时期见于记载的各类知识分子、各种书籍、各个学派、官方选拔的博士和孝廉等的分布,绝大多数跨黄河流域,“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人才分布高度集中的实际状况。
从公元589年隋朝统一至755年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又经历一个繁荣时期。隋唐先后在长安和洛阳建都,关中平原和伊洛平原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唐朝的开疆拓土和富裕强盛还使长安的影响远及西亚、朝鲜、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尽管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已有很大的发展,但黄河流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国家财政收入中仍占据更大份额。唐朝这一阶段的诗人和进士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显示出文化重心所在。
从河源到出海口,中华各族人民在黄河流域生活、生产、生存。他们或农,或牧,或工,或商,或狩,或采;或住通都大邑,或居茅屋土房,或凿窑洞,或栖帐篷,或依山傍水,或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方言、饮食、服饰、民居、婚丧节庆、崇拜信仰,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总之,中华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黄河流域创造的。中华民族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礼乐仪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流派、文学艺术、崇拜信仰,都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或者是以黄河流域所形成的为主体、为规范,然后才传播到其他地区。
黄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
大量历史事实证明,黄河曾经哺育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先民,她的儿女子孙遍布中华大地,并已走向世界各地。
夏朝的建立和长期存在形成了由各个部族融合成的夏人,又称诸夏。在商、周时代,人口的主体是夏、诸夏,他们被美誉为华夏(华的本义是花,象征美丽、高尚、伟大),以后常被简称为夏或华。华夏聚居于黄河流域,通过周朝的分封和迁移,扩散到更大的地域范围,并不断融合残留的戎、狄、蛮、夷人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长城之内的 黄河流域,非华夏族都已被融合在华夏之中。
秦汉期间,华夏人口从中原迁入河套地区、阴山南麓、河西走廊、长江两岸、巴蜀岭南、辽东朝鲜。在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后期、安史之乱至唐朝末年、靖康之乱至宋元之际,一次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华夏人口遍布于南方各地。一部分人口主动或被动迁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吐蕃、南诏、回鹘、契丹、渤海、党项、女真、蒙古、满族的聚居区,在与这些民族融合的同时,传播了华夏的制度、礼仪、文化、技艺、习俗、器物,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逐渐形成。到了近代,成百上千万的内地移民闯关东,走西口,渡台湾,迁新疆,开发和巩固了祖国的边疆。至20世纪初,从黄河流域迁出的人口与他们的后裔,已经遍布中国大地。
在向各地输出移民的同时,黄河流域也在大量吸收其他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来自周边地区的非华夏移民。匈奴、东瓯、闽越、乌桓、鲜卑、西域诸族、昭武九姓、突厥、粟特、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女真、蒙古等先后迁入黄河流域,这些民族的整体或大部分人口在这里融合于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中。
尽管今天全国各地的汉族人口并非都来自黄河流域,在南方一些地区和边疆地区其实是世代土生土长的人口占多数,但绝大多数汉族家族,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家族都将中原视为祖先的根基所在。显然,他们所认同的不仅是血统之根,更是文化之根,而这个根就在黄河之滨、黄河流域。
黄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根。
(作者:葛剑雄,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返回顶部
】 【
内容纠错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下一篇: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华文明
签收情况
×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教学设施
学院风光
地理位置
新闻中心
社院新闻
统战时讯
要闻关注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员活动
教学培训
教务管理
教学动态
师资力量
学习体会
科研工作
科研动态
经典论述
科研管理
政策法规
统战文选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智库专家
后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