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教学设施
学院风光
地理位置
新闻中心
社院新闻
统战时讯
要闻关注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员活动
教学培训
教务管理
教学动态
师资力量
学习体会
科研工作
科研动态
经典论述
科研管理
政策法规
统战文选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智库专家
后勤服务
首页
>
文化交流
>
陕西地域文化
长安之秋和节俗
2009-12-18 14:03:57
供稿:系统管理员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6123
点赞
0
古代文人对秋令,感情上往往最矛盾。悲秋、伤秋是一种基调。屈原《九歌·湘君》:"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是由于文人多将秋天与人生的末路联系在一起,万木凋落,似乎象征着人生的转折。欣然迎秋又是一种基调,这是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不但如此,秋季的气候也是宜人的,天朗气清,凉风夺暑,白露既下,蚊蝇消去。刘禹锡《秋词二首》写得最好。其一说: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秋色使人狂。"以下是儿首长安秋日的诗: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南。
杜牧《长安秋望》
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独有长门里,蛾眉对晓晴。
杜牧《长安夜月》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晚秋》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相思苦,寂寞灯下不胜愁。
戎呈《长安秋夕》
赵嘏的这首诗极有名,因"残星几点雁横塞"一联,被人称为"赵倚楼"。赵嘏和戎昱都是科举失意者,春试已过,秋冬二季是外乡举子最难将息的时候,所以他们在描写了长安秋景的同时,多少都要抒发一点他乡之思,赵嘏甚至说自己是"空戴南冠学楚囚",视长安为异国他族,使典显然有些不类。杜牧就不一样了,他是长安人,所以终以他的《长安秋望》诗写得最好。"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将长安秋空明净,长天一色的景象,形容得神完气足,也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唐诗中写到长安之春,多及柳,写到长安之秋,多及槐。柳树婆娑,最能见出春光的妩媚;槐叶多露,亦可见出秋气的清凉。考长安的柳树,多植于禁苑(所谓"御柳"),另,曲江、灞桥也多柳。槐则多植于长安九衢。今西安市以愧树为市树,确实是切中长安古城的特色。《三辅黄图》:"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北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相与揖让,或议论愧下。"《西京杂记》:"上林苑槐(植)六百四十株……守宫傀十株。""元始"为汉平帝年号,元始四年为公元四年,足见长安植槐历史之久远。《三辅黄图》又载:"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物也。"据此则长安的槐树可以上溯到西汉之初。十六国时,秦苻坚"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资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道,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唐德宗时京兆尹有吴凑者,"官街(槐)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及槐荫成而凑卒,人指槐而怀之。"颇能看出唐长安官员对槐树的珍重。其所以如此,因为槐树坚而耐老,多荫凉,当盛夏之时,长安行人多赖其遮蔽。皇城内承天门街号为天街,《中朝故事》:"天街两畔槐树,俗号槐街。"槐树秋七月开花,所以长安又有俗语说:"槐花黄,举子忙;"谓举子到了秋天。就要收心读书,以备来年应试,故此郑谷有《槐花》诗:
毵毵金蕊扑睛空,举子魂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谑十秋风。
李峤有《槐》诗:
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何当赤墀下,疏干拟三台。
唐人秋诗中提到槐的句子更多,如上引戎昱"紫陌夜深槐露滴"和子兰"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白居易"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韩愈"乐游下瞩无远近,绿槐萍合不可芟"、韦庄"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愁"、朱庆馀"雨余槐遂重,霜近药苗衰"、"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王维"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李涛"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黄"、唐彦谦"丹桂影空蝉有露,绿槐荫在鹊无枝"、皎然"纷纷半醉绿槐道,躞蹀花骢骄不胜"……委实举不胜举。
秋初的第一个节庆是七夕,即七月初七日。这个节日因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而起,应有古人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在内。据说织女是巧慧的象征,七夕后世遂演变成纯粹是妇女乞巧的节日。《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即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在唐长安,七夕节不但是妇女,君臣士庶亦很看重。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七夕,宴群臣于两仪殿,杜审言等大臣应制赋诗,给事中(门下省官职)许行言于御前长跪唱《步虚歌》,君臣欢洽。兹引几首长安七夕诗于下: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崔颢《七夕》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祖咏《七夕》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欢呼彻曙闻。
权德舆《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
露自凤清夜向晨,小星垂佩月埋轮。绛河浪浅休相隔,沧海波深尚作尘。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倚阑殿北斜楼上,多少通宵不寐人。
唐彦谦《七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这四首写七夕的诗,各具代表性。祖咏、权德舆的诗全写七夕长安民俗。祖咏的"粉席"与权诗的"花奁""绚席"同,都指女子梳妆之所,因为要向织女乞巧,所以把梳妆的妆奁移至户外。这两首诗都偏于写家人、尤其足妇女儿童七夕的活动情况,她们要嬉闹整个通宵,权德舆还要为她们题写"乞巧文"---这是一种于七夕日写的"应用文",不外是表述乞求织女赐给自已智巧的话之类。这些活动,不独民间,里宫中也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桥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又:"宫中以锦结成楼店,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崔颢和庸彦谦诗各写到七夕风俗,同时由牛女相会想到天下多少有情人此夕不得团聚。杜牧的诗则全将七夕诗写成宫怨诗,宫女们坐在"天阶"(宫中台阶)上,指点天上牛女二星。汉应劭《风俗通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一年一度的牛、女二星都要相会,而宫女的命运尚不如二星。
七夕还有曝衣、曝书等民俗。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暴(曝字同)经书及衣服。"杜甫《牵牛织女》诗有"曝衣遍天下"之句,说明曝衣的风俗流布很广。沈佺期的《曝衣篇》,说的是唐宫廷宫女的曝衣: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珠履奏腾上兰砌,金闺宛转出梅梁。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舒罗散戴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朝霞散彩羞衣架,晓月分光劣镜台。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玳瑁筵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虽然诗人的主旨在于铺张皇家晒衣的气派,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试想寒素之家有儿件衣裳可曝呢?东晋人阮咸七月七日以竿挂犊鼻裤(一种平民所穿的裤子)于庭,与富家的皮裘绫罗形成强烈反差,旁人问他,他说:"未能免俗耳。"确实具有讽刺意义。
八月重要的节日是中秋,即八月十五日。古以七、八、九三月为秋,八月十五日正当三秋之中,故称"中秋"。每月十五月圆(古称"望"),八月秋高云淡,故以此日月光最亮。韩愈诗:"一年明月今宵多。"《开元天宝遗事》:"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这则记载不确,太液池在大明宫,玄宗中后期的寝宫一直在兴庆宫;但说明唐人赏月的兴趣很浓。唐人中秋诗,多是赏月诗,正可以看成一首一首月的赞美诗:
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只留皎月当层汉,并送浮云出四维。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唯恐夏生疑。坐来离思忧将晓,争得嫦娥仔细知。
唐彦谦《中秋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倏然是玉京。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观月》
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刮凤凰城。
秦韬玉《八月十五夜同卫谏议看月》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疑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段文圭《八月十五夜玩月》
最令人感动的是王建(以及他诗中提到的元郎中)从十一日夜起直到十五日,连续五天观月到天明,他有《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夜玩月五首》记其事:
半夜初入中旬夜,向阶前守月明。从未圆时看却好,一分分见傍轮生。
乱云遮却台东月,不许教依次第看。莫为诗家先见镜,被他笼与作艰难。
今夜月明胜昨夜,新添桂枝近东枝。立多地湿舁床坐,看过墙西寸寸迟。
月似圆来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稜。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合望月时常望月,分明不得似今年。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
今人恐怕是没有古人那样的雅兴了。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中秋赏月街市的繁华和热闹:"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北宋去唐不远,想来唐长安也必是如此景象。
九月最盛大的节庆是重阳。即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故名重阳,又称重九。《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土人并藉野饮宴。"后世衍为登高、饮菊花酒。登高的起因不明,《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渭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神仙之言,不可尽信。倒是《千金月令》所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较为切合妥当。想来古人九日登高,与八月十五夜玩月一样,也是一种应合时令的游赏活动,至于饮菊花酒、佩茱萸囊(或头上插茱萸),亦与当时应时而开的花惟此两种有关。
唐人很重视重阳节,如同上巳、寒食一样,皇帝每于此日赐宰臣、百僚宴于曲江,有时设宴在临渭亭(长安西北渭水边,其地地势高爽)、慈恩寺、总持寺(在长安永阳坊内),《全唐诗》中均有君臣宴集的应制诗多首。如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年)临渭亭登高,设宴赋诗,群臣奉和,今存诗尚有十九首。中宗诗前有序说:
陶潜盈把,既浮九醞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人题四韵,同赋五言;其最后成,罚之引满。
据《唐诗纪事》,群臣之中,韦安石、苏瓌诗先成,于经野、卢怀慎诗最后成,被罚。中宗又在景龙间重阳,与群臣登慈恩寺塔,群臣应制赋诗,今尚存上官婉儿、崔日用等诗二十六首。即此可见唐人登高赋诗之盛。
下面是几首长安九日登高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中流萧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
李适《九日》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莱菱仔细看。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牌
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
范灯《忆长安·九月》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王维的这首诗很有名,是他17岁时在长安所写。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古时习惯上称"山东"(华山以东)。"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何写出了亲情之间普遍存在的情感,后世成为名句。李适即唐德宗,他与群臣重阳泛舟昆明池(汉武帝所凿,在长安西南),所以用了汉武帝横渡汾河的典故,也算贴切。杜甫诗用孟嘉"吹帽"典。孟嘉是东晋人,为大将军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率众僚登龙山,风吹嘉帽落,嘉不觉,众人笑嘉,嘉不以为意。古人极重视正冠,除了淋浴,或在私室,帽子是必须戴端正了。杜甫的诗作于安史之乱初平定时,因为忧时伤感,头发稀了,帽子便戴不稳了。他用这个典故,也含有忧时感事的成分在内。
如果说长安的夏季酷热是一个节候的特点的话,则长安的秋季多雨也可以算是节候的一个特点。今西安的午平均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唐时长安,应与今相差不远。一年雨量,又多集中在秋季三月。这是有气象资料可以证明的。不但如此,长安秋雨多霖雨,即久雨不晴的雨。这也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如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关于长安的霖雨,即有数次记载:
(开元)十六年九月丙午,以久雨,降死罪从流,徒以下原之。
(开元)二十九年九月……霖雨月余,道路阻滞。
(天宝)十载……秋,霖雨积旬,墙屋多坏,西京尤甚。
(天宝)十三载……秋,霖雨积六十余日,京城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涨。人多乏食。
这是几次特大霖雨、造成巨大损失才得以录入正史的。"霖雨六十余日',其后果不难想像;因久雨而发布赦书,历史上也许是仅见。其他末造成大的损失、对社会生活影响较小的霖讯应当还有多次,不过末录入正史罢了。
唐诗中,果然有多首反映长安秋季霖雨的诗: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凤三嗅馨香泣。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调,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篙,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寒。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杜甫《秋雨叹三首》
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稷契和天人,阴阳乃矫蹇。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欲往咫尺涂,遂成山川限。潀潀奔溜闻,浩浩惊波转。泥沙塞中涂,牛马不可辨。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园家逢秋蔬,藜藿不满眼。蟰蛸结思幽,蟋蟀份褊浅。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
李自《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二
杜甫的《秋雨叹》,注家都注明是天宝十三载所作。杜诗说"秋来未曾见白日",与《旧唐书》所说"霖雨积六十余日"合,"城中斗米换衾周"亦与长安"物价暴涨,人多乏食"的记载合。李白的《苦雨》诗,注家多以为在开元十八载,此年秋霖,史籍不载,据李诗"秋霖剧倒井"、"牛马不可辨"看,也是一次相当严重的秋霖。
下面还有几首有关长安秋霖的诗:
君不见,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凤凰池里沸泉腾,苍龙阙下生云根。阴精离毕太淹度,倦鸟将归不知树。愁阴惨淡时殷雷,生灵垫溺苦寒灰。公卿红粒爨丹桂,黔首白骨封青苔。貂裘玉食张公子,炮炙熏天戟门里。且如歌笑日挥金,应笑禹汤能罪己。鹤鸣蛙跃正及时,豹隐兰凋亦可悲。焉得太阿决屏翳,还令率土见朝曦。
钱起《秋霖曲》
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
王建《听雨》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李商隐《滞雨》
润气凝柱础,繁声注瓦沟。暗留窗不晓,凉引簟先秋。叶湿蚕应病,泥稀燕亦愁。仍闻放朝夜,误出到街头。
白居易《和韩侍郎苦雨》
【
返回顶部
】 【
内容纠错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保卫陕西解放区
签收情况
×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