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二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谢慧莹)
引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讲话)。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是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主体,政府治理的效率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的绩效,也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国家治理体系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政府执行效率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亦是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依据。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主导完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也处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转变,遵循的是与市场化改革相匹配的适应性调整的逻辑,因而历次政府体制改革都有特定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1982年政府改革的主题是根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进行机构精简。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职能转变随之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主题。2003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级政府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其后,随着市场体系发育的进一步成熟,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毫无疑问,相对于改革之前的政府,以及改革前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30多年来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的进展是巨大的,正是在政府角色的大转型中,释放出了一个具有自我扩展潜能的市场体系。但是,相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政府角色转型依然严重滞后,且因此直接制约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国家治理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国家治理手段、方法难以适应新的国家治理要求,如果国家治理能力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国家治理就会出现危机,甚至导致国家动荡。而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急需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诉求。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思路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的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必须遵循民主化、法制化、稳定化、高效化的原则,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一些建议和想法
考虑到我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就如何建设完善我国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和想法:一是必须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政府职能体现着国家治理范围以及公权力的界定,准确的政府职能才能形成科学、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从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国家治理与传统的管理不同,它强调了主体的多元和社会的参与,国家治理是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即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国情;三是必须强调制度建设的统筹性。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制度化的基础上,这些制度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范和约束。目前、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鉴于这样一种现实情况,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宏观指导,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四是要学习借鉴好的经验。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各国在这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借鉴、汲取;五是破除官本位观念。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驰的。
(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