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门窗,打量着一尘不染的房子,感觉似乎非常的干净,顿觉神清气爽,但是望着窗外确是雾霾一片,不觉心头一沉。房间的空气应该与室外的雾霾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感觉良好呢?因为我们离这间房屋太近,房间里的空气太少,凭借着一双普通的肉眼感受不到房间空气的污浊。倘若隔上几天不打扫房屋,或见桌几不净,用手触摸已经是手过留痕了。或若一丝阳光照进房间,随着那束阳光看去,便觉得那束阳光所照射的房间空气杂尘纷飞,而别的地方依然看不见。我们想要保持房间的干净,擦洗房间只是暂时感觉干净了,但是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是房间真正自然而又干净,就要消除大环境的杂尘,一方面是靠雨雪等压下来,或者靠干净的风把灰尘刮到别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就要减少产生灰尘的污染源。
我们每个人正如同这一间房子,也侵染了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气,但是我们却往往无法清醒自觉地感受到自己或放逸、或懒散、或堕落、或腐化、或奢靡、或骄奢、或偏狭、或庸俗、或飞扬跋扈、或苟且偷生、或崇洋媚外、或固步自封。我们要正身正己的话,也需要一束阳光照射进来。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这样的一种好方法,深刻自醒,深挖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查摆现象,深究原因,找出措施,从一言一行,起心动念处防微杜渐,身体力行地去改正,久而久之使得正身正己的约束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批评这样的一束阳光来,请他人帮忙来彻底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气和危害,形成制度,互相监督,正气清风。
诚心正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不是共产党的标新立异,也不是昙花一现的矫揉造作,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西汉时期戴圣编撰的《礼记》中就有《大学》一篇,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把这作为理想和目标。并通过“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锤炼美德,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四维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宋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
古圣先贤们立纲振纪不是为了学术标榜,也不是为了口头活计而粉饰门面。他们是见贤思齐,身体躬行的。春秋末卫国大夫蘧伯玉,对自己严格要求,他五十岁的时候,反思知道而知四十九年不对的地方。为人勤于改过,能进能退,与时代不抵触。吴公子季札去卫观光,赞许他为君子。孔子也佩服他力求寡过,过卫时曾寄住他家。《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也曾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熟读《易经》已经韦编三绝的孔子竟如此谦虚,其自测自警可以窥见一斑。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实行仁时,孔子说,复礼为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按照孔子的教导,严格践行四勿,而且也做得比较好,被孔子称为仁者。曾子则奉行日三省其身,每天都审视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明代的袁了凡先生,坚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坚持记功过格,并著有《了凡四训》一书流传于世,被人广为推崇。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瓜分,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建构了"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周恩来、邓颖超等一代国家领导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949年3月25日,由于工作多,任务急,周恩来对分管保卫工作的扬帆工作有两次误会并进行了批评,后来有人告诉了周总理原委。周总理就找到扬帆进行道歉,并说“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像一个人身上沾了尘土,别人发现后,给你指了出来,你自己用手把它拍打掉了,这有多好哇!”
批评与自我批评贵在于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通过制度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监督发挥作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触动内心深处,深刻剖析产生不良现象的思想根源,发自内心地反省和改正。经常读一些伟人和古圣先贤的著作,通过学习他们深厚文化素养,强大的思想和勇于改正、洁身自好的作风,算好人生几笔账,时时警醒自己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见贤思齐,让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