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六期中青班 吴辛愚
去年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与去年7月份去延安、梁家河进行了学习调研,当时感触颇深。今年以来一直在坚持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习读期间,社院组织中青班六期学员赴南梁、延安、梁家河进行了现场教学,再赴圣地较之上次体会更深了一些。近期社院组织研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完成的纪实文学《梁家河》,再学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宏伟目标更加清晰和振奋人心,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第一部分讲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可见梁家河是习近平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是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习近平思想的根源。一个不到16岁的北京后生,来到当时中国最艰苦的地方之一陕北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五关的历练,适应了插队生活,扎根到了黄土地之中。
我出生在与陕北接壤的黄土高原上,山沟沟里面的窑洞再熟悉不过,对于七八十年代的西北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的艰苦历历在目,这种现状上的困难是习总书记带领乡亲们搞生产促发展的动力,也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源。
书中第二部分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及在生产同时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经历。正如习总书记讲到的“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俯下身子,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硬是让贫瘠的梁家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大以来,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全国上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习总书记当年的经历分不开,习总书记一直把老百姓幸福生活放在第一位,这是人民之大幸、国家之大幸。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习总书记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这些重要论述,对干部读书学习、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供了遵循指南。
按照习总书记要求,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结合工作需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书中第三部分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习总书记全心为公、以身作则的同时,不断激励这身边的人,不光自己不断提高,也为梁家河培养出了一只精明能干的干部队伍,让梁家河在他离开后依然不断发展。
习总书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见贤思齐,时代要求我们要做一名好干部,要做一名好干部需要德才兼备。同时,习总书记也对好干部提出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这将是我们以后工作的标准和方向。
书中第四部分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梁家河,由一穷二白的封闭落后境况,在习近平同志七年时间的引领下、感召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深度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小康村、旅游村。2017年梁家河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826元。
求真务实,只有实实在在的变化、只有真真切切的提升,老百姓才认同,才支持。梁家河的变化是新中国的缩影,是新时代人民幸福生活的体现。习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他身体力行,从“厕所革命”等小事抓起,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起点;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起点。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小地方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这本书,既是一本教科书,亦是一本励志书。这本书必将激励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