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汉中学习体会(四)
作者:第六期中青班全体学员
2018年5月10日,陕西省第六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汉中教学活动,赴城固县五门堰、张骞纪念馆和西乡县东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考察学习。
五门堰是古代低坝拦河灌溉工程代表,位于城固县北湑水河西岸,创于西汉居摄二年,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灌溉水利功能。五门堰始称唐公湃,相传为唐公房创建,因渠首并列五个进水门洞而得名。后经宋、元、明、清历朝数次大规模扩建,建成灌源渠道百余里,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五门堰灌溉工程遗址遗迹保存完好,现存遗迹有观音阁、龙门寺等明清建筑。五门堰利用自然地形,围石成堰,分绿水于沃野,抒水势成清滩,点点沙鹭,户户村舍,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
张骞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是依托汉代张骞墓而建的陵园式人文景观。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长达7000多公里的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从此“东西使臣,相望于道,商贩胡客,络绎不绝”,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张骞通西域,代表着中国人民凿空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文明交流孔道,促成了整个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中市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人民从汉代开始就勇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周边环境的安宁和谐做不懈努力。张骞之后,历代中国政府布使四方,扬威异域,通商万国,货殖天下。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借用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西乡县东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位于西乡县沙河镇,是汉中仙毫和炒青绿茶的中心产区。规划总投资8213万元,面积2600亩,辐射带动20000亩。项目以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为建设思路,以东裕科技示范园为核心,涵盖5家茶叶企业,目前已建成5000余亩现代生态茶园,生产能力2000吨年。该园区建成后,每年将消化夏秋茶约2000吨,吸引游客5.5万人次,解决12000人(次)茶农及茶叶采摘、加工人员就业问题,园区内茶农户均增收2000余元。是集高产有机茶园种植示范、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植物提取、物流贮藏、茶文化展示、农业观光旅游体闲服务“六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在听取专业人士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后,同学们了解了汉中茶文化、茶产业的悠久历史,认识到茶产业在汉中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品香茗,观茶田,学茶仪,论茶理,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灵动飘逸博大渊深,意识到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劳动实践方式、产业发展的具体条件、商业营销的灵活策略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