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汉中学习体会(三)
作者:第六期中青班全体学员
2018年5月9日,陕西省第六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汉中教学活动在汉中社会主义学校同心圆酒店六楼教室进行。
上午,汉中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机关党支部书记牛中山同志做主题为“汉中的历史文化对今人的启示”的讲座。牛部长的授课精彩纷呈,理论丰富,思想深刻,数据详实,娓娓道来。
首先牛部长对汉中市社会经济总体情况用“汉、水、绿、石、天、坑”六字进行概括。“汉”就是汉中的汉水、汉民族、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水”指汉中丰富的水资源。已经竣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北京送去源源不断的优质供水,正在展开的引汉济渭工程将解决关中地区的用水问题。“绿”代表着汉中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绿色产业。汉中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陕西省委对汉中发展的定位规划是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产业:建设以飞机制造为龙头的高端制造业;“秦巴无闲草”,推进以中草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各种产业形式。“石”字是指汉中的玉石资源,汉中正在蓬勃发展的玉石发掘开采、加工开发、艺术加工、拓展市场事业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坑”指汉中举世罕见的天坑资源,汉中已发现的天坑资源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具有非常巨大的科考探险、旅游开发价值。
牛部长以时代演进为主线,以汉中历史文化名人为框架,为学员同志们生动深刻地讲解了汉中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汉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大禹治水,受禅让建夏朝,改世袭建分封,封有褒氏于褒国,自夏迄周,立国千年。周幽王时犬戎入侵,国政不立,社会矛盾激化,终于身死国失。后人不察,每归罪汉中出身的王后褒姒红颜误国,实为冤案。郑国迁徙,一部定居汉中,名南郑,为汉中市旧称。战国天下角力,秦惠文王得汉中通巴蜀,据西川,北输均于秦陇,南顺流平楚荆,终混一天下,一统六合。秦失其鹿,楚汉相争,汉高祖约法三章,礼贤下士,从善如流,将爱民爱才的思想意义昭示世间。
汉代与汉中有关的伟大人物灿若繁星。张良急流勇退,飘逸潇洒,封于今汉中留坝;明哲识人的萧何,在汉中的月下追韩信,举荐贤能,以汉中关中为根据地支援前线,为汉开国功臣之首;韩信汉中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无不克,战无不取,立不世功勋;通达西域,历尽艰辛的汉中勉县人博望侯张骞为国奋身,直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受其遗惠;受封汉中洋县龙亭的蔡伦,发明造纸,广布文明,造福万世。
三国时代以汉中为中心的古迹、事迹更是数不胜数。定军山老黄忠一刀终定三分天下,阳平关古战场历来兵家必争,勉县西城头曾演奏过空城一曲,虎头桥魏延身死预兆着蜀汉的消亡,而武侯墓、武侯祠更是寄托吾国吾民无尽的哀思,激励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奋进前行。
在中华民族风雨兼程的历程中,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如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吴挺三代守蜀,忠贞不屈,出生入死,与岳武穆一样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楷模。在中国革命史上,以汉中为背景建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红四方面军在两年多时间里,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苏维埃政权,带出了一支工农革命武装的精锐之师,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将领。在大巴山区成长成熟起来的红军队伍是长征完成,抗战到底,解放胜利的基础力量之一。
我们在汉中历史的回溯中可以看到忠诚仁义、开放进取、爱民爱才、创新求变、包容恢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沾溉至今。汉中历史上为民爱民得民心的思想积淀深厚,对统一战线的建设意义重大。汉中史是中国史的缩影,王朝兴衰的周期嬗变自有规律可循,以古喻今,可为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反思和前进的借鉴,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下午,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青石老师做题为“行吟在诗意时空——唐宋诗人与汉中”的讲座。李老师通过探讨唐宋诗人与汉中的因缘来展开中国和汉中文化文学历史画卷。
唐代汉中是唐代秦岭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南道重镇,时称梁州。宋代汉中则是利州路治所。唐代汉中管辖地区广阔,大多属于秦巴山区,地狭人稀,《隋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反映了当时落后原始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民众风俗。北宋汉中开发水利,贸易兴盛,利州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兴元知府许逖亲力亲为,带领官民重修三河堰。宋人称汉中“平陆延袤,壤土衍沃,桑麻秔稻之富,引望不及。”当时汉中农业发达,商业兴盛,栈道畅通,水运便利,所谓“罅道百出,相拱如辐,远通樊邓,旁接秦陇。”
李老师在文学地理学视阈下考察唐宋汉中诗歌,结合时间空间,理解具体的文学现象。以汉中为例,研究独特地域的文学现象,这一研究思路具有很高的学科知识价值。
盛唐雅宋是充满诗意的时代,唐宋时汉中是一个诗意的空间。汉中有可称为诗歌之山的秦岭,有最富有文化内涵的河流汉水,有富有传奇的秦蜀栈道,许多诗人在艰险坎坷的栈道上体味着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汉中的山水震撼着每一个曾经到过这里的诗人。
唐宋时期在汉中创作的诗人群体大多数是外籍人士,多是朝廷任命的各级官员,还有士人或路经汉中,或流离失所,或游历山水。还有诗人遥想汉中山水的壮丽秀美,写出伟大诗篇。唐宋诗人记录羁旅见闻,描写栈道风光,汉中山水,凭吊汉中人文遗迹,抒发历史兴亡感慨。
汉中是著名的栈道之乡,是古代中国的交通枢纽。那时秦岭巴山的每条古道上都留下了诗人的吟咏题刻,每条栈道都是一条诗道。杜甫有名作《五盘》:“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这些诗歌都是汉中山水人情的精妙写照。陆游是宋代写汉中栈道最多的诗人,他的足迹和诗歌遍布汉中。诗人在秦岭前线吟唱:“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描写官兵的艰苦生活,“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换绿头枪。卧闻泷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汉中的山水田园风光引起了诗人们的无限诗情,王勃有诗云:“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苏轼经过略阳县,写下的名作“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汉中富有重要人文遗迹,精彩的历史事件、经典的人物故事都是唐宋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如唐代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写道:“木牛零落阵图残,山姥烧钱古柏寒。七纵七擒何处在,茅花枥叶盖神坛。”宋代诗人赞美东汉士人楷模汉中城固人李固“太尉汉中士,气引八极外。岌然处大麓,天下耸风采,高忠揭万古,宇宙莫能载。”汉中生活也为唐宋诗人带来了很多灵感。如岑参在很多诗作里描写汉中生活:“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