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后勤服务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学习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024-06-07 17:05:00 供稿: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3814
点赞
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也是催人奋进的目标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多次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
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图片

  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的讲话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图片

  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坚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5月14日,习近平在欢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时的致辞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片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12月,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下一篇: 理论微宣讲|“赓续中华文脉”主题和《宣讲稿》2篇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