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教学设施
    • 学院风光
    • 地理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统战时讯
    • 要闻关注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教学培训
    • 教务管理
    • 教学动态
    • 师资力量
    • 学习体会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经典论述
    • 科研管理
    • 政策法规
    • 统战文选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 陕西地域文化
  • 后勤服务
首页 >  学员风采

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崛起与永恒

2014-09-01 16:07:31 供稿:蓬瑶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59
点赞
0

(陕西省第二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王黎萍)

   巴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杰,他们共同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并深刻影响着此后音乐的发展。

   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前,德国柏林和莱比锡的音乐在德奥民族处于主导地位,奥地利萨尔斯堡的音乐节也已闻名世界。在匈牙利做了30多年乐长的海顿,1790年移居维也纳;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到维也纳进行音乐的自由创作;1792年贝多芬告别德国投奔维也纳,直到1827年去世也没有回故乡。三位音乐巨匠同时选择了维也纳,在这里度过了他们音乐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使得古典乐派在维也纳崛起。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了维也纳,催生了音乐之都呢?

   维也纳王室贵族崇尚音乐。维也纳古典音乐发展期间正值玛丽娅·特蕾莎君主在位期间,面对继位后危机四起,战乱不断的局势,她明确主张:“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一边长期横刀立马,纵横疆场,保家卫国;一边实行开明君主制,进行全面改革。她认为:“我们不可以没有娱乐”,经常组织宫廷音乐会或者在剧院演出,在维也纳形成了从王宫到贵族崇尚音乐的风气,形成了良好的创作和演出氛围,对欧洲各国的杰出音乐人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莫扎特在6岁时即随父亲到美泉宫为女君主表演。

   维也纳市民有着深厚的音乐情节和强烈的音乐需求。维也纳75%的居民有宗教信仰,许多教堂以弥撒曲和管风琴著称,人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耳濡目染,有的还在教堂唱诗班接受专业音乐训练。特雷西亚君主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市民阶层也随之兴起,出现了公开卖票的音乐会,经常上演民间歌剧,街头巷尾流行舞曲和小夜曲。法国革命后,欧洲人民崇尚自由,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也促使音乐从贵族走向市民。这样的环境使得1781年莫扎特与宫廷音乐雇主制度决裂后,能够很快在维也纳写出著名歌剧《后宫诱逃》,并获得很大成功。1785年,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影响很大的《费加罗的婚礼》,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1790年海顿移居维也纳后,完成了迎合大众口味、影响深远的系列弦乐四重奏和清唱剧等的创作。1792年贝多芬开始扎根维也纳,在与苦难的斗争中度过他曲折艰难的后半生,并致力于音乐的平民化,把音乐从贵族推向全民化。1806年成立了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1812年有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民间音乐更加兴盛。

   维也纳人固有的音乐习俗,经济社会的繁荣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维也纳音乐三杰的雄起则与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开创和传承、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

   三杰互为良师益友,共创古典音乐的盛世辉煌。海顿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海顿的作曲实践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莫扎特音乐的优美旋律影响了海顿的后期创作。1781年海顿和天才音乐家莫扎特成为好朋友,常切磋技艺,海顿也深受莫扎特影响,作品旋律变得优美而富于抒情色彩,海顿的音乐出现了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当海顿停止创作歌剧和交响乐时,莫扎特写了首四重奏献给海顿,配合海顿刚刚完成的Op.33系列。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莫扎特听过贝多芬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海顿也是贝多芬的恩师,他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并指引贝多芬到维也纳深造。贝多芬运用了海顿的技法,形成了他创作的中期风格,音乐日臻成熟,并被后人尊为“乐圣”。

   融入毕生苦难阅历,用高尚情操萃写动人旋律。“海顿老爹”是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尽管他年轻时曾经流落街头,困苦不堪,但是仍然宁静乐观,善于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而且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伦敦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后,改变创作风格,定居维也纳,开始写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完成了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创作。1797年为奥地利帝国国歌《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谱写了《皇帝四重奏》,后来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也采用该曲旋律。海顿的音乐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就像优美的田园诗一样,给人以惬意的享受。莫扎特从6岁起就在父亲带领下巡演和旅行演出11年,接触到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些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音乐艺术,受作曲家巴赫、马蒂尼、萨马蒂尼等影响,并学习他们的作曲技术。在维也纳的十年,莫扎特博采众长,勤学苦练,娴熟地运用学到的风格各异的音乐技术进行创作。去世前那一年,与病魔做着斗争写出了悲声海内外的《魔笛》,与死亡赛跑中创作着《安魂曲》。他是那个时代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他的歌剧音乐感染力强,旋律优美、自然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擅长于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把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利用重唱形式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序曲简练、个性化,与全剧的音乐浑然一体。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贝多芬成长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受“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1803年深受耳聋折磨的贝多芬走出自杀的阴影,写出了《英雄交响曲》庆祝拿破仑领导的法国革命的胜利。1815年后贝多芬彻底耳聋了,经济十分拮据,灾难面前他却对人生有了透彻的领悟,认为创造就需要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与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是卓越人士的优点,他就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来了震古铄今的《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些作品内涵深邃,意境高远。贝多芬罹患肝病,生命垂危,心灵反而趋于宁静,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向世人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美好的音乐能让人笑对死亡。

    唯美的精神,让他们孜孜不倦地把群众喜欢的最美旋律献给人们。海顿担任宫廷乐长30多年期间,不断探索和完善音乐创作,形成了宁静平和、超脱的音乐风格,不但为雇主写作,也为公众写作。后来去英国进行了两次较长时间的演出,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深受英国音乐界的影响,回到维也纳后,迎合广大听众口味,形成不乏严谨的“大众风格”,在维也纳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793年贝多芬就想给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谱曲,经过30年的酝酿, 1824年在创作《第九号交响曲》时终于达成心愿,获得巨大成功,使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奥地利人也能歌唱欢乐、歌唱自由。莫扎特虽然在35岁时就谢世了,但却留下了600多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貌似他的创作轻松而神速,他却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长期底层的贫苦生活,使得他们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寄托了他们高尚而又朴素的理想和情怀,易于与民众产生共鸣。虽然莫扎特和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为了生活都在苦苦挣扎,但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莫扎特的《魔笛》,表达了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的理想和信念。贝多芬认为自己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他的歌剧《费黛里奥》歌唱了一位忠贞而有胆识的妻子从西班牙压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令其免于被处死的故事,主题的普遍性超越了音乐的民族性,曾被世界各地公认为是爱情与自由的象征。《费黛里奥》与《魔笛》一起成为德国歌剧剧目的基石,

   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人性的思考。海顿从6岁时起就在教堂唱诗班接受训练,后在维也纳史蒂芬大教堂的儿童合唱团唱了9年歌。贝多芬的父亲是波恩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贝多芬从小就跟父亲学习音乐,12岁做了教堂管风琴师尼福的助手并跟他学习作曲,14岁成为宫廷第二管风琴手。莫扎特出生于宫廷乐师之家,16岁就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担任首席乐师。教堂中的学习和任职,使得他们三个人的不但忠心耿耿地为教会写了许多音乐,而且在为社会民众而作的音乐中也汲取了宗教音乐特有的超脱和沉静,具有超越时空、种族和地域的本质特征,富有高深精神领域的探索和表达,能够冲出维也纳,走向全世界。

   为音乐奉献了毕生挚爱的伟人们悄然离世了,但他们的音乐情怀和精神激励着一辈又一辈人;他们创作的优美旋律仍回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主流音乐的丰碑!

(教务处供稿)

【返回顶部】 【内容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两 条 床 单
下一篇: 梦里依稀乡土情
签收情况
序号 所属部门 签收人 签收IP 签收时间 过期时间 签收状态
信息日历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4号 电话:029-83690093 邮编:710061      陕ICP备20001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