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二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王黎萍)
挂职期间,我协助分管的工作包括农业和两个办事处工作等。在汉台区宗营镇的韩塘村,几位村民说他们村在灌渠的尾部,浇地水没有保障,再加之这几年种粮不赚钱,好多人两季庄稼只种一季。现在村里种地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如果花钱雇人插秧、打稻子,还不如不种地。今年插秧请一个人一天的工钱是180元,打稻子请一个人一天240元,一亩水稻也就只能卖八九百元,请四个人打水稻,水稻收成还不够给人开工钱。再说离城市这么近的,有在地里耽搁的功夫,还不如到城里打工来钱快。
我问能不能把承包地租出去,让别人种,或者采用机械化能划算些。群众指着一大块荒地说,那是全国种粮大户、村党支部副书记冯忠诚的地,他承包了韩塘村和千户村的六七百亩地,承包期30年,以前种粮积极性很高,给国家也没少交粮,国家给他的支持也不少,插秧和收割都机械化了,他这几年也把一部分庄家从两季种成了一季。种田效益低,这个全国劳模把主要心思用到经营牡丹园上去了,听说在汉中举办的环中赛上,光摆放牡丹花就挣了不少钱。
到塬上村时,村两委会正开会通知各组预防狂犬病,要求给每只狗打狂犬疫苗,打一只在册登记一只,不能有遗漏。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剩下老人在家看门,为了看守门户,好多人都养了狗。狗都散养着,看见生人就咬。前几天其他村的狗把四五个人都咬了,还在医院躺着,市里紧急通知让打狂犬疫苗,每年都打疫苗。刚好八个村的组长都在,他们反映这几年塬上村的好多农户水稻都减产了,幅度在每亩地200—500斤。主要症状是水稻在扬花时,稻壳的口不收在一起,开着的稻壳不结稻米。第一年出现这情况,就找卖稻种的,听说是稻寄螨,打了制稻寄螨的药,有的起作用,有的不起作用。村长说找鑫源办事处反映,办事处说他们和开发区管委会没有专门的农技人员。有的群众觉得可能是水稻种子的原因,卖稻种的有几十家,稻种也有几十种,价钱差别也比较大,群众根本不知道哪些稻种品种比较好,哪些稻种适宜于在当地种。有的群众认为是汉中这几年禁烧秸秆,秸秆返田又不深埋,是不是捂的地面温度高了,出现了新的病虫害,影响了水稻产量。他们盼望农技人员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塬上村以前属于汉台区管理,汉中是水稻种植区,汉台区肯定有懂水稻病害防治的农技人员,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涉及到广大农户的事情,为什么不直接找汉台区呢?据我现场跟杨凌的农业专家联系,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后,才能判断是啥原因,汉中市有水稻研究所,可以就近及时诊断和解决这个问题。村干部说他们严格按照管理层级,不能到管委会去反映,怕办事处说他们越级反映问题。现在不属于汉台区管理,也没法找汉台区。我说在丁舒营村检查工作时,回龙寺的村长为了村里利用闲置校舍办敬老院的事,跑到丁舒营村汇报现场问带队检查的汉中市民政局领导的有关政策,管委会的领导和干部对这样的精神还很欣赏。
后来了解到在褒河附近的农村也有这种减产的现象存在,那些农民说,稻种市场很乱,他们一般就买那些价钱比较贵,相对品质比较好的稻种。另外稻寄螨要在插秧和扬花的时候分别打两次药才起作用,如果在小苗时候感染稻寄螨,扬花时再打就不起作用了。而在走访的南郑县高家村没发生这个问题,这说明由于秸秆还田导致减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陕西省的水稻研究所就在汉中市的农科所设立。
村民还反映,开发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已经征收了好多土地,但是每年的浇地的水费却没有减少,他们每次找水库管理部门,水库管理部门都说是按照出水口的方量征收的,而且今年的灌溉还是先按照往年的基数整个村里交了钱才给放水,他们被逼的没办法,只要先交了。
汉中经济开发区设立了社会发展局,承担着民政、教育、卫生、民宗、社保、农业等职能,机构精简,人员不足,无法细化管理,更没有农技人员,给社发局新上任的王季春局长反映调查了解情况后,他说将在水稻种植季加大与相关方面的联系,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灌溉费的问题确实存在问题,因为以前修路的时候破坏了灌渠,没有给补偿,跟水库管理单位有摩擦,正在汇总相关数据,再次找水库管理局协商解决,保护村民的利益。
把后续相关信息反馈给塬上村的刘书记,他说汉中农科院在他们村附近有水稻试验田,汉中农科院离他们很近,他到时候尽早找王局长和汉中农科院或者汉台区农业局解决这个问题。
(教务处 供稿)